留驻乡土记忆
谱写教育华章聚焦美好生活
冀氏一门三知府两个半冀庄
作者:赵田峰
编辑:穆嘉瑞
序
地名很有意思,有上就有下,有大就有小,有小就有老,有东就有西,有南就有北,有内就有外。不过有时还真不好说,年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时,在新乡火车站接见了新乡地区各县县委书记。刚落座毛主席就问内*县(当时内*隶属新乡地区)县委书记杨树勋:“你是哪个县?”杨树勋随即答道:“内*”。毛主席紧接着问道:“外*在什么地方?”
杨树勋吓得出了一头冷汗,只好老实说不知道。其实中国还真有个外*,在离内*千里之遥的商丘民权县境内,不过是个古代地名。难怪杨书记不知道,其实这种冷知识就是马书记估计也不知道。不过杨书记可以不知道,但毛主席一定知道,因为毛主席就是中国地理,毛主席就是中国历史。
冀家坟
言归正传,话回正题。我小的时候就知道冀庄,因为我姨家就是这个村子的。不过当时只知道叫冀庄,不知道叫北冀庄。后来听人叫北冀庄的时候,就产生了好奇,有北冀庄,是不是该有南冀庄?再后来才知道,县城南真有个南冀庄。那么既然在辉县有两个冀庄,它们有关系没有?前年我才隐隐知道,它们真有关系。它们的关系就是辉县历史上一个名门望族——冀氏家族。冀氏家族一门明清两朝出了三个知府,很是厉害。本来一直想写写,但没写成。今年辉县要在韭山前建康养小镇,从公示中发现那边有个村叫冀家坟,一打听还真是和南北冀庄一脉相承。由于冀家坟在搬迁之列,于是决计去看看老冀一家,免得将来不知所踪。
我提前联系富庄小学校长冯玉芬给打听了一下,他也很是热情地等我去看看。不过想着周末不便打扰,于是我就在上周末独自开车前往冀家坟。到了才知,冀家坟既是一座坟也是一个自然村。冀家坟和富庄一河之隔,位于河东,远远望去,村子的东南被绵延的山岭环抱,西南有一条河环绕,倒也是一处尚佳的风水宝地。
按照路边老人所指,我在一处*土高台上顺利地找到了冀家坟。远远映入眼帘的是两对石像生,走到跟前一看,石兽早已被毁坏得残缺不全、面目全非。在杂草丛生的荒地中看到冀氏研究会新立的一块石碑,不过立碑的人也太粗心了,竟然日期都不留。到核心区域发现这座坟只有三座大坟头,坟头前面一通石碑断做两截,趴在那里。想看看碑文,竟也看不出所以然,坟头周围有满是盗墓贼打的盗洞,甚是凄凉。
逡巡一周,打算回去。下得山来,见路边坐着一位老太太,于是就坐下来攀谈。老人八十多岁,很是健谈,向我介绍了冀家坟的情况。老人说:“由于冀氏家族煊赫,在这里扎坟地后就安排一家姓张的人家在此守墓,由此发展成一个村子。冀家坟原来非常气派,除了今天看到的石像生之外,前面还有高大的牌坊。”牌坊有多高多大呢?她说以前在北二环都能看见,并且牌坊上有闪闪发光的东西,想来估计是玉石做的镜子什么的。老人还介绍道:“由于冀家坟地十分气派,招来了盗墓贼,甚至有一次盗墓贼用炸药把墓穴炸开一个洞,村子里的人听到爆炸声报告了官府。后来有胆大的村民顺着盗洞进入墓穴里,竟然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宽敞的墓室墙壁上有精美的彩绘壁画,天花板上有手绘的彩云和日月,如同真的一般。”从老人口中得知,其实为了防止盗墓贼,冀家在战乱年代就已经将地下珍宝取走,盗墓贼进去后也是空手而归。那次爆破后,冀氏后人重新把墓穴封住。
霜降
正说着冯校长又专门过来了,他向我出示了康养小镇的示意图,冀家坟的位置规划有万人高中,南边是体育中心。看示意图,我认为冀家坟地处于高台之上,不应该在范围之内,再则冀氏曾经在明清两代属于辉县名门望族,一家出了三个知府,他们为官清廉,*绩卓著,也曾为辉县黎民百姓做过许多善事。我想,既然它紧挨着高中,把它建成一座学生道德教育基地或者研学基地,该多好?估计*府考虑得不会比我少,守着德育资源,何必舍近求远?挖了冀家的坟不要紧,要是挖断了一条传统德育大根倒很觉得很不应该。
说过了冀家坟,再说冀家庄。
明朝初年,在山西孝义县冀家庄的一个冀姓青年根据移民*策迁居到了辉县西北角20里处安家落户。为留住记忆,他们给村子仍起名叫冀家庄,后简称冀庄。
冀庄属于高庄乡,虽说是平原区,但位置偏狭,交通不便,即使到近年仍然很是闭塞。我大姨家就是冀家庄的,以前去北冀庄走亲戚,最大的印象就是街道曲曲折折,房屋破败,道路泥泞。冀家由此迁往城区倒是很自然的事儿。南冀庄北面紧邻县城,百泉河从这里迤逦南下,河杈纵横,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是难得的鱼米之乡。冀家是名门望族,自然他们的家就是冀家庄,所以此后辉县就有北冀庄和南冀庄了。
到这时大家可能会明白我为啥说辉县有两个半冀庄?因为冀家坟只有冀家的坟地,没有冀家的人在这里住过,只是因为守墓的人家发展而来,所以这里只有冀家死人的故事,没有活人的故事。
说了这么多,我们该说说冀家的人了
冀家从山西迁居高庄乡冀庄后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勤劳耕作,到了明朝后期冀家出了个大人物叫冀国。冀国在明嘉靖十六年()考上举人,被委派到直隶唐山任知县。在唐山期间他励精图治、恪职尽责,筑城垣,修学社,缉盗救荒,解民于倒悬,把唐山治理得很是稳定繁荣。上级领导多次向朝廷举荐他的贤能卓异,于是后来就升任刑部主事。离职时,唐山人专门为他立了“去思碑”,颂其功德。由此可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当时兵部员外郎(国防部副司长)杨继盛因弹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入狱,遭受了一百廷杖的酷刑。杨继盛被诬入狱时,冀国刚好在刑部掌管监狱之事。迫于严嵩父子的淫威,刑部不少官员都噤若寒蝉,连句话都不敢与杨继盛交谈,唯恐祸及已身,受到诛连。唯有耿直善良的冀国却全然不顾这些,对备受折磨的杨继盛尽力予以调护。杨继盛对冀国的侠肝义胆敬佩有加,于是作《梅花长歌》一诗并亲书卷帙相赠,以梅花不惧冰雪的高风亮节与冀国同勉。从此以后,冀国不媚权贵、义薄云天的仗义之名不胫而走,朝野赞声一片。后来冀国改户部员外郎郎中,这时他仍秉一身正气,整饬奸邪之风,清除为恶之人,*绩很是显著。不久,又升任贵州都匀知府。当时的贵州都匀府境内,匪盗蜂起,民不聊生。冀国一上任,就开始剿匪驱盗,安抚众生。他亲自率府兵,巧设奇计,一举将最大的土寇头子王世麒歼灭荡平。捷报传到北京,皇上大喜,钦赐银币,予以犒赏。
年,即明嘉靖四十五年,64岁的冀国辞官返回故里。还在他任贵州都匀府知府时,就将南方的稻种引进辉县,在西关一带试种;后在县南3.5公里百泉河水流经的藕花乡,买了亩水田,推广江南种稻方法。归里后,他又向辉县主*的官员建议,将濒临河道的低湿之地尽改水田,并把江南植稻肥田之法勒之以石,向农民传授种稻技术。辉县种稻历史虽不自冀国始,但在引进南方稻种,扩大种植面积,改良田间作业,进而大兴水利方面,冀国功不可没。年,即明万历十五年,冀国病逝,享年85岁。
虎父无犬子,冀国是一代忠良,他的儿子冀守谦更是出类拔萃。冀守谦,生于年,从幼年开始就接受了良好的就家庭教育,专心致志地读书,28岁乡试中举,50岁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山东益都县知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青州市。在任期间,他清廉正直,业绩显著。由于*绩卓著,后来升任户部主事,先后奉差淮安粮储和苏松监兑。在这个肥差上他仍然为*清廉,洁己爱民。没办法,朝廷接着重用他,将他升为真定府知府。后迁户部(民*部)主事(科长),年升任河北真定府知府。
冀守谦为官之时,宦官结*,朝云暮雨。他像父亲一样,依法据理,刚正不阿,当时的权贵对他都敬而远之。在为官30年中,他洁己爱民,两袖清风,80岁那年奉旨进京,不幸卒于中途,随棺榇运回家乡的,只有书籍数箱。有其父必有其子。冀国的孙子,冀守谦的儿子冀应熊也是不折不扣继承他爷爷和父亲的光明磊落人格和责任担当精神。他年生,从小天资聪明,怎奈时局动荡,影响到他的仕途,到了明崇祯十五年()他才考上举人,随即被派往湖广汉川县任知县。他在那里依然兢兢业业,*绩斐然,离任时当地百姓也为他树立了“去思碑”,以表示对他的感念。后来他又先后任郧襄荆兴屯同知、嘉兴府海防同知、四川成都府知府等职。
冀应熊在嘉兴府任海防同知时,当时海寇猖獗,屡屡进犯,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冀应熊慷慨解囊捐献银两,同时开展募捐活动,很快修筑成三座城池,有效遏制了海寇的骚扰,并设计将为害一方的草寇头目钱应魁生擒活捉,枭首示众,很快使嘉兴恢复安宁。他不但做得漂亮,还会写,著有《平寇辑略》《安澜吟》等。由于他擅长治乱,所以不久朝廷就擢升他为四川成都府知府。因为那个时候成都经过长期战乱杀戮,早已是一片破败。不过冀应熊就有这能力,他到任后立即着手修筑城墙,疏浚河道,组织百姓开垦荒地,整整用了十年,他就将成都治理得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天府之国又恢复了盎然生机。
退休后,他荣归故里,开始闭门读书、写作,安享晚年生活。当时河南科场移建百泉书院,冀应熊见孔子像在书院露天安放,于是倡议在苏门山修建孔庙,将孔子像奉祀在里面,至此辉县有了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
结束语
辉县冀氏从明末到清初一门三代驰骋*坛,品格高雅,刚正不阿,勇于担当,能力超凡,在为*一方治理乱世中英名流传。
遗憾的是这次拜访冀家坟给我留下一些疑问,冀家坟只有三个坟墓,后面两个,前面一个。由于缺少碑文说明,不知道坟墓中到底安放着哪位。还望冀氏后人或知情者能帮我释疑解惑。
作者:赵田峰
编辑:穆嘉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