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领域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过渡期间,切实加强“两规管理”严格规范规划修改调整,推进“两规”有机融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积极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地,科学合理安排城乡居民点和各项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促进吉水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调整目的
为推进两规有机融合,引导用地布局符合规划,同时满足调整后的用地布局符合规划要求,根据《关于切实加强过渡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赣自然资发〔〕5号)、《过渡期“两规”融合评估报告及局部调整方案成果要求》等文件精神,对《吉水县城市总体规划(-年)(修改)》用地布局进行适度调整。
三、调整情况
本次涉及总体规划调整项目共计7个,需调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16.35公顷,涉及古塘西路延伸段、吉水港区旅游码头、赣江西岸综合治理工程、高铁新区幼儿园和低坪砖门至南门洲江岸整治工程5个项目;需调增村庄建设用地指标5.27公顷,涉及古塘村田北村新村安置点和古塘村垇上村新村安置点2个项目。
(1)古塘西路延伸段,项目为道路基础设施,是连接高铁新区与工业园的重要通道,位于中心城区工业园片区西侧,占地4.59公顷。本次局部调整方案将0.97公顷防护绿地、0.58公顷工业用地的用地性质调整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2)吉水港区旅游码头,项目位于中心城区碧月湖片区的赣江西侧,占地3.79公顷。本次局部调整方案将0.16公顷水域、3.63公顷农林用地的用地性质调整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3)赣江西岸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位于金滩新区赣江沿岸,是加强与吉安联系的重要通道,占地15.24公顷。本次局部调整方案将0.99公顷公园绿地、0.91公顷商业设施用地、2.04公顷居住用地、0.01公顷防护绿地、0.16公顷水域的用地性质调整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4)古塘村田北村新村安置点,项目位于高铁新区,用于安置古塘村田北村村民,占地2.99公顷。本次局部调整方案将2.99公顷农林用地的用地性质调整为村庄建设用地。
(5)古塘村垇上村新村安置点,项目位于高铁新区,用于安置古塘村垇上村村民,占地4.99公顷。本次局部调整方案将4.99公顷农林用地的用地性质调整为村庄建设用地。
(6)高铁新区幼儿园,项目位于高铁新区,占地0.70公顷,该项目建设将改善当地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本次局部调整方案将0.70公顷农林用地的用地性质调整为教育科研用地。
(7)低坪砖门至南门洲江岸整治工程,项目位于中心城区城南片区的赣江东侧,项目占地4.20公顷。本次局部调整方案涉及4.32公顷农林用地的用地性质调整为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四、调整前后对比
调整后吉水县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6公顷,人均.10平方米,与调整前一致,其中居住用地减少了4.07公顷,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减少了5.35公顷,交通设施用地增加了8.29公顷,教育科研用地增加了0.7公顷等,调整后各项用地指标均满足《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的要求。
吉水县自然资源局
年10月20日
来源:吉水县人民*府网
如有涉侵权行为,请联系本
我市于年编制了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限-年,范围局限在原来的城厢、涵江),—年进行修编(规划期限-年),于年1月经省*府批准实施。年2月,经省*府批准同意,我市于年初开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准备工作,于年底正式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修编工作,规划期限为-年(近期至年,中期至年,远期至年,年以后为规划远景)。年8月至年5月期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经市委、市*府多次讨论研究后形成纲要,年5月6日至7日省建设厅组织审查并通过总体规划纲要。之后,规划编制组根据历次会议意见对纲要进行深化和完善,完成了《总体规划》成果,于年9月11日经市*府常务会议研究予以原则通过,并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同时向社会进行了公示,年10月26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六个突出”的指导思想。一是突出区域合作,做好与海西城市群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衔接,拓展发展空间。二是突出在“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体现港口、产业、城市、生态“四位一体”规划,尤其是打破行*区划,统筹港口、产业、城市和生态空间,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三是突出产业空间整合,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空间支撑,壮大临港产业。四是突出主城的集聚、辐射带动及与滨海产业新城、仙游县城的互动,以产业推动城市,以城市服务发展。五是突出城乡规划统筹,按六个发展功能区实现全市域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六是突出特色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打造人文城市、山水城市、滨海城市,塑造鲜明的城市个性。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总体规划》体现了六个方面主要内容:
实施一个战略:以港兴市、工业强市
推进两个统筹:港与城、城与乡
做强三大城区:主城、滨海城区、仙游县城
构筑四位一体:港口、产业、城市、生态
建立五大体系:港口体系、产业体系、交通体系、生态体系、城镇体系
形成六个发展区:主城核心发展区、滨海产业新城发展区、兴化湾南岸产业发展区、仙游城镇集中发展区、枫亭-灵川城镇产业发展区、北部生态旅游发展区
《总体规划》成果由文本、图册和附件组成,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专题研究报告。文本和图册是规划实施的法定依据。文本共有二十章一百六十六条,主要包括:城市性质、职能与发展目标、市域空间统筹规划、市域空间分区发展指引、规划区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城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城区公共设施布局、城区居住用地布局、城区工业仓储用地布局、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城区园林绿地规划、城区特色地区与景观风貌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基础设施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区四线控制、分期空间发展指引、实施保障措施等。
《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湄洲湾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城市定位为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海峡西岸现代物流中心,海峡西岸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滨海宜居城市。城市职能包括:妈祖文化交流与旅游中心职能,区域重要的对台合作交流基地职能,区域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职能,区域散货物流基地职能,区域工艺品生产与交易中心职能,区域商贸中心职能,国家级木材加工基地职能。
基于上述城市职能,《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划区为莆田市区行*辖区范围,包括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和湄洲湾北岸管委会、湄洲岛管委会,陆域面积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预测到年城市人口达到万人,到年城市人口达到万人,到年城市人口达到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年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年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年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提出市域空间发展战略为“中部服务带动、南部工业推进、山区生态保育、多元特色塑造”。市域空间结构为“三轴、两带”,强化区域联动和城市发展整合,实现市域空间统筹发展。“三轴”即沈海整合发展轴、湾区战略预留轴、内陆聚合发展轴。“两带”即莆永城镇产业聚集带和兴尤产业拓展带。城区空间结构为形成以莆田主城为核心、滨海城区为副中心,多片区带状延展的城市空间结构。莆田主城形成“一心三片”的空间格局。“一心”为生态绿心;“三片”分别为荔城片区、城厢片区和涵江片区。滨海城区形成“一带双片”的空间格局。“一带”为湄洲湾临港产业带;“双片”分别为平海湾片区和笏石片区。
围绕宜居莆田建设目标,规划提出“特色提升”的发展策略,即依托妈祖文化等特色资源,提升莆田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借助生态环境要素,打造良好的景观意象;建设绿化游憩空间,完善城区的绿地系统;保护山体,利用山体资源建设自然生态游览区。要通过保护特色街区、近城山体、荔林水乡特色地区、近海岛屿与岸线资源等特色要素,保护壶山兰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创造特色鲜明、体验丰富、整体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展现“荔林水乡、滨海名城”的景观特征。
《总体规划》提出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统筹各类建设用地布局。规划至年城市建设用地45.22公顷,其中居住用地.40公顷、公共设施用地.46公顷、工业用地.36公顷、仓储用地.60公顷、对外交通用地.19公顷、道路广场用地.21公顷、市*设施用地.62公顷、绿地.12公顷、特殊用地93.04公顷。规划特别
此外,考虑未来可能遇到一些重大项目布局的不确定性,规划制定了城市增长边界,范围为平方公里,作为项目布局的弹性空间。
总体规划于今年4月底上报省*府,11月4日获省*府批准,按照省*府提出的要求,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要做好以下重要工作:
1、莆田市是海峡西岸重要港口城市,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城市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协调、产业先行、功能完善、特色提升、空间整合、城乡一体”的发展策略,切实提升莆田市城市建设水平,逐步把莆田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东南沿海区域性交通枢纽,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和能源基地、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度假胜地,滨海宜居城市。
2、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在《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两轴两带多区”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努力实现港城互动、城乡互动。要加快推进木兰溪南岸片区开发,做大做强莆田主城区,完善中心城区的服务功能,提升主城服务带动能力。要加快推进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强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的引导和控制,积极稳妥推进村庄整治,杜绝农村居民点无序建设的现象。要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综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合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到年,城区城市人口达万人左右,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公里以内。要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引导城市人口合理分布,有序拓展城市空间。要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内非建设用地的开发建设,优先开发基础设施条件好、开发条件成熟的地区,促进城市建设集中紧凑发展,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4、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要进一步整合既有交通设施资源,系统布置疏港交通和过境交通,建立快速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衔接;优化城乡道路网结构,完善主次干道建设,加快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系统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交网络系统。要制定严格措施对规划水源地进行保护,保障城市供水安全。要重点加快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要加快城市综合防灾设施的规划建设,建立防洪、排涝抗震、消防、人防以及地质灾害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增强城市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5、重视人居环境建设。要切实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要将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明确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区位布局及用地的分期供给。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融合山、溪、荔林水乡、岸线、岛屿等自然景观要素与城市整体关系,构建“环绿都市”的总体绿地景观格局,切实保护好以南北洋水系密集地带为主体的城市绿心和近城山体等一些特色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荔林水乡”特色的绿地系统。要严格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6、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风貌特色。要加强名城山水格局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加强对宋城、涵江萝苜田等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严格控制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周边保护控制地带的建筑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保持城市的传统风貌特色。要严格控制并保护好湄洲岛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抓紧编制湄洲岛景观规划设计,建成体现莆田市形象的“窗口”。
7、严格实施规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抓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有关专项规划,积极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要进一步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建设用地的统一规划管理,划分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按照市、镇、乡村的不同特点分级、分类,提出不同的管理措施,不得下放市一级城乡规划管理权。要进一步加强《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定期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切实保障城乡规划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