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武汉近代水灾,首先介绍下水灾的概况,以及从三位人物入手,从城市兴衰的角度来谈谈。
武汉地处中低纬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每到6~8月的时候降雨量大。汉口地势低,两面环江(长江及汉江),一面则是后湖,而且从20世纪初的地图来看,汉口水域极广。这样一来,每到气候异常的年份,汉口就很容易发生水灾。
据记载,历史上武汉水灾发生的次数十分频繁,从同治四年,也就是年直至年的66年时间里,江汉关的水位超过45英尺的就达到33次。水位超过45英尺,就容易发生水灾。我统计了下,年至年,武汉有22个年份发生了水灾,其中汉口在年和年全部被淹,尤其是年,水灾最为惨烈。
根据“灾害社会学”的观点,灾害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但灾害作为一种恶的力量,也会促使人类做出应对,从而客观上促进人类的进步。而从近代武汉的城市治水来看,确实是对这个理论很好的论证,其中尤以张之洞治水最为典型。
在张之洞治水之前,汉口已有几处堤坝,一是袁公堤,二是汉口堡,再就是租界的沿江地段,是开埠之后陆陆续续修建的,还有个地方就是铁路的堤坝。这些堤坝对于汉口的市区安全,是有一定保障的。
袁公堤外的汉口堡在同治年间修筑,原是*事防御之用,也具有防水功能,起到挡住后湖洪水的作用。但战争不常在,防水的功能常在,后城墙的存在带来一个弊端,就像紧箍咒一般,将市区范围给局限了。
张之洞是想干大事的人,他就不想被局限。这种局面如果不发生改变,不利于他在汉口推行新*,不利于发展工商业,市区得不到扩展,因此他需要在汉口堡之外的后湖地区修筑一道堤防,用以扩展城市空间,保障汉口市区的安全,于是修筑了张公堤(时称“后湖堤”)。
张公堤修筑之后,武汉的市*得以快速发展。张公堤如一堵巨墙,把市内市外隔开,将原本相连的水域隔断,在水域干涸之后,便形成了成片的良田。水域面积逐渐减小后,城市气候也不再那么湿热,钉螺的活动面积小了,传染病的传播几率也随之减小。
张公堤修筑之后,汉口的市区面积据说扩大了22倍之多,市*建设也不断发展。整座城市掀起了土地开发的热潮,也可以说类似今日的“地产热”。土地涸出来之后,地价大增,填土筑路之后,新的街道和街区不断衍生,厂房也随之出现,城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年,张公堤上修建了铁路轨道,这是京汉铁路的一条支线,连接汉川铁路。因为铁路的修筑,张公堤被加高了4尺,加宽了3尺,这对于汉口的城市安全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张公堤的这一次修缮,在我所看到的资料里,是民国初年难得的一次大修。
从晚清到民国时期,武汉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从总体来看,主要集中在张之洞执*时期,及刘文岛执*时期。
刘文岛执*期间对汉口市*发展贡献很大。他不仅修建了马路,设计配套的下水道系统,还建成了全国、甚至全亚洲最好的公园——中山公园。作为市*建设模范式人物,刘文岛却与年水灾关联极大。
年汉口水灾的发生,一是自然原因,除了地势低,下雨时间长达40多天,上、下游湍急;另一则,长江、汉水当时的河床淤积深,长期没有清淤,也抬高了水位。
第二,在社会方面,各级*府部门防汛不力。年,国民*中央*府蒋介石*权忙于打内战,打仗极需钱。当时湖北省财*较为困难,一个月支出多万,另外还要承担90万元的*费,因此财*缺口较大。原本市*府有修堤之责,但由于市*体制问题,中央、省府和市府之间不协作,出现了踢皮球的现象。根据汉口市区职权的划分,张公堤虽属于市*府的辖区,但堤防按惯例是省府修,即修筑经费由省*府出。因此武汉或是汉口市*府,均不愿意主动出钱修缮张公堤。
在水灾来临的一两年前,省*府只对张公堤有问题的地方稍做翻修,根本问题仍在,显然无法挡住年大水,破堤成为必然。
刘文岛在市*领导时,第一要义也不是保障堤防安全,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