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清乾隆朝初期年长江流
TUhjnbcbe - 2021/3/4 15:15:00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看得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第1期

人文论坛

清乾隆朝初期(—年)长江流域粮价波动研究

乾隆初年过高的仓储采买*策是乾隆初年粮价长期上涨的重要原因。经过乾隆十三年(年)的粮*大讨论及乾隆十七年(年)颁布的上谕,乾隆朝的仓储*策更加的灵活务实。在短期,影响粮价波动的重要因素是粮食收成。在遭受灾荒时,地方官的应对措施对米价能否尽快回落至关重要。战争是影响粮价短期波动的又一重要因素。第一次金川战争的战场虽然只在一隅,但仍然导致整个长江流域乃至更广大区域粮价的短期上扬。长江流域粮食市场较高的整合程度,是*府的宏观调控和民间自发的市场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府为了鼓励民间粮食流通,从而达到稳定粮价的目的,清廷采取了禁遏籴、减免粮食税、给本招商、鼓励外洋米粮进口、灵活处理囤积居奇、务实的仓储买补等多种措施,成效斐然。

同时,清初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长江流域存在粮食大规模贩运的前提。经过明清鼎革,四川人烟稀少,大量土地有待于流民前来开垦。四川经济作物的种植及纺织业等副业,到乾隆中叶才开始发展。乾隆三十年(年)十月“四川总督阿尔泰奏:川民不谙纺织,地间产棉,种植失宜。或商贩贱售,至江楚成布,运川重售。现饬各属劝谕乡民,依法芟锄,广招织工,教习土人,并令妇女学织”。两湖流域在明朝主要是开发江汉平原,清初的开发重点在洞庭湖平原。两湖某些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赖出售余粮以换取银钱。江南地区从明中叶至清中叶经历了“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以苏州为中心的市镇群引领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潮流。江南百姓的生活也较为精致。长江三角洲的种植结构是桑树、棉花、水稻三足鼎立。虽然宋朝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但在明朝中后期民间就开始流传“湖广熟,天下足”。之所以发生这一转变,正是由于江南民众逐渐将稻田改为桑田、棉田或其他经济作物,从而导致了本地的粮食短缺。

明中后期以来,商书的大量刻印传播也促进了长江流域粮食市场的整合程度。《一统路程图记》《士商类要》《示我周行》《杜骗新书》等商业书不仅记录了全国各地之间的道路里程,还有各地特产、如何待人接物、辨别银两真假和各类商品的成色、种类等的方法。由于粮食是当时的大宗商品,各地米谷的品种、品质、口感、价格均不尽相同,因此商书中大多都列有专条记载。随着包括粮食运销在内的商业发展,为之服务的牙行数量也随之增加,相关的法律条文亦不断完善。

在交通方面,长江流域有水运之便,江南地区更是有夜航船,商品流通昼夜不息。除了一般的粮商贩运,往来于两湖与江南之间的盐船也装载粮食。由于两湖是淮南盐场的行销范围,因此盐商在将盐运到湖广之后,经常在返程时装运米谷。

随着明中叶以来商业的发展,商人与文人逐渐合流,社会对商人越来越重视。“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随着民众对商业日益重视,大批人才投身于商业,促进了包括粮食在内的市场整合。

作者简介

罗畅(—),男,湖北汉川人,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明清经济史研究,Email:

qq.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乾隆朝初期年长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