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营,年生,山东莱芜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撰有《由鼓盆到劈棺——论庄子鼓盆故事在戏曲小说中的流变及其文化意蕴》《互文性视野下明正德皇帝微服猎艳故事研究》等文。
宁稼雨,男,大连人,汉族。文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代表著作为《中国志人小说史》《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其二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代表著作为《魏晋风度》《魏晋士人人格精神》;其三为中国叙事文化学,代表著作为《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及相关论文等。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与省部级奖励。目前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首席专家。
摘要:《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古代*事领域的影响,研究者大多笼统论之,所用材料陈旧乏新。笔者发现明代后期的兵书中已经大量存在引用《演义》情节作为战例的情况,这说明,《演义》对于明代后期的*事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事价值在明代后期已经得到认可;通过兵书的传播,《演义》还可能对明代后期的*事战争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本;兵书;*事影响
作为一部长于描写战争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事谋略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注意,不但有从文学角度挖掘小说中的*事战略、*事心理、*事思想渊源的研究,而且出现了将小说的*事谋略应用于人才管理、商业战略、企业经营等经济管理领域的热潮。其中对于《三国志演义》在古代*事领域的影响,研究者大多统而论之,举出皇太极学习周瑜赚蒋干之计杀袁崇焕、清朝不识汉文的将领学习《三国志演义》的兵法、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学习《三国志演义》的战例等材料,证明小说在明清时期被人们广泛学习和借鉴。以上材料虽能说明问题,然已被众多研究者用烂。
笔者读书之时,偶然发现一些新材料,颇能说明《三国志演义》在古代的*事影响。不同的是,笔者所见之材料,出现时间略早于前贤所引,而且影响的对象不是满人或者农民起义*等知识水平低下的人,而是明代末年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文臣武将。这些材料尚未被研究者注意:朱一玄、刘毓忱所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未收录;论述《三国志通俗演义》*事影响的著作,如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下编第五章第三节《*事领域影响论》、熊笃段庸生《<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第四章《<三国演义>与*事学》、*晋《<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年)第五章第四节《对*事领域的影响》等,也未注意到这些材料;*事研究论著,如《中国*事通史》编委会编写的《中国*事通史﹒明代*事史》,《中国*事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历代*事思想》、《中国历代*事战略》,王兆春的《中国历代兵书》均未提及这些材料,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许保林《中国兵书通鉴》仅录书名、作者、卷数等基本信息,解文超《明代兵书研究》有《叶梦熊<运筹决胜纲目>考论》,但仅论及作者、体例、流传等问题,未论及此书所受《三国志通俗演义》影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挖掘梳理,以享同好。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所论为《三国志演义》*事影响,前提是默认小说成书于元末明初。众所周知,《三国志演义》成书之前,《三国志平话》及敷演三国故事的元杂剧已经在社会上流传;《三国志演义》成书之后,仍有大量敷演三国故事的戏剧在社会上流传,有些以民间三国故事为搬演的素材,有些以《三国志演义》中的故事为搬演的素材。因此在下文的梳理中,有必要对故事情节的来源进行考辨。而对于三国戏与《三国志演义》相同的故事情节,小说可能吸收了三国戏中的情节,三国戏也可能根据小说改编;而古人获得三国故事的途径可能来自阅读小说文本,也可能来自观看三国戏,因此将之笼统地作为《三国志演义》中的故事。因为笔者无意细析三国戏与小说,而是将
汉末曹操吕布相持于濮阳,布诱操入城,大败而出,烧伤肢体。操设伏,令*中发丧,言操火烧伤重而死,使人诈报吕布。布信之,率其*兵直奔操营,伏兵四起,吕布大败,死战得脱。[16]
按:史载曹操与吕布濮阳大战,曹操惨败,坠马烧掌,被救出。“令*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17]。无令*中发丧诱敌等事。《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多敷演三英战吕布、张飞战吕布、曹操斩吕布之事,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演义》情节,见卷三《陶恭祖三让徐州》。
汉末孙策攻稜(秣)陵,张英暗箭射中左股,策落马,众救还营。策曰:“可诈吾中箭死,*中举哀拔寨,必当来追。暗伏竒兵,必擒薛礼。”众然其计,诈称策死,拔寨而退。礼闻之,尽起城内之兵追之。甫入寨,伏兵涌出,策大叫“孙郎在此”,诸*心胆惊裂,拜于地上。[18]
按:史载孙策战笮融,“为流矢所中……或叛告融曰‘孙郎被箭已死。’”孙策因设伏破敌。[19]战役情形仿佛,然叶梦熊所引,显然非史书所载,因史书所载非战薛礼,无张英射箭情形,且战事细节史无详载。《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三国志演义》卷三《孙策大战严白虎》记此战经过与叶氏所引同,且人物语言基本相同,显然叶氏所引系自《三国志演义》抄录而来。
汉末周瑜攻南郡,被伏弩射中右臂。曹仁欺周瑜射中,遣使索战。瑜从*中跃出,曰:“见周郎否?”众将合战,瑜大叫一声,口角出血,坠于马下。潘璋等救瑜回寨。瑜曰:“可诈吾金疮碎裂,到寨身死,曹仁必来劫寨。四面埋伏,可擒曹仁,得南郡。”遂遣人诈降入城,报曹仁。仁喜,至夜果来劫寨。瑜伏兵四起,曹仁大败而逃。[20]
按:史载此战“瑜亲跨马擽阵,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阵。瑜乃自兴,案行*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21]可见叶梦熊所引非自史书。《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未见周瑜攻南郡之战。叶氏所引乃《三国志演义》情节,周瑜诈死赚曹仁劫营故事情节、细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皆相同,见卷十一《诸葛亮一气周瑜》。
5.卷五“囊沙壅水”条引关羽拒水淹曹仁的战例:
汉末昭烈在新野,操使曹仁攻之。武侯空其城,欲诱仁入内,以火烧之。先令云长领兵一千于白河上流,囊土拒水,三更后,听下流人语马嘶,决水淹之。曹仁兵到,知先主逃出,遂入新野止宿。初更后火起,曹仁出东门避火,赵云伏兵夹攻,败走。至白河,人马饮水,水不过尺。云长闻人马声,掣去土囊,水势一冲,人马皆溺。仁仅以身免。[22]
按:此战史书不载,《三国志平话》情节完全不同,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亦有诸葛亮火烧博望城之事,情节类似,然细节不符:曹*将领为夏侯惇,关云长领五百兵于潺陵渡口拒水。《三国志演义》此战情节为曹仁来攻,关羽领一千兵于白河上游拒水,可见叶梦熊所引为小说情节,见卷八《诸葛亮火烧新野》。
“灌水冻冰”条引曹操泼沙筑城的战例:
汉末曹操与马超渭南相持,操营寨未立,超攻甚急。钟南隐士娄子伯,献计曰:“连日阴云,朔风必起。风起之夜,尽驱兵士,运沙泼水,比及天明,城已完矣。”次夜朔风大作,操令*士依计筑之,随筑随冻,天明城垒完固。超见之大惊,疑有神助。[23]
按:曹操起沙为城,史书有载,献计之人娄圭字子伯,乃曹操旧识,*中谋士。叶氏所记献计之人乃钟南隐士,与史不合。《三国志平话》载娄子伯乃“华山云台观仙长”[24],然无献计冻城事。元杂剧亦未见娄圭献计冻城事。叶梦熊所引系抄自《三国志演义》,小说中献计之人乃“隐居终南山,姓娄,名子伯,道号‘梦梅居士’。”[25]见卷十二《许褚大战马孟起》。
“背水成功”条论诸葛亮背水战曹操、徐晃背水战*忠赵云:“孔眀(明)法之,操心已疑诈败退走,非示之不能乎?弃衣甲等物,非利而诱之乎?伏兵齐起,非乱而取之乎?所以亦能败操也。至若徐晃则异于是,必无方略,而据欲背水,王平止之是矣,而晃不听,遂为*赵所败。”[26]所引战例为:
汉昭烈取汉中,曹瞒统兵御之。孔明请玄徳渡汉水结背水营。操见之,心中稍疑。翼日出战,相会于五合山前。交锋良久,玄德诈败,退走归营。操令曰:“擒备者即为西川主。”徐晃等追之,汉兵弃衣甲马匹锦绣之物满地,曹兵争取。孔明以号旗招之,伏兵齐起,*忠出其左,赵云出其右,曹兵大败,奔回南郑。[27]
汉昭烈取汉中,屯兵汉水西。操令徐晃为先锋,王平副之。晃进兵定*山北,令*渡汉水为阵。平曰:“*若渡水,倘欲急退,如之何?”晃曰:“韩信用兵,背水为阵以掳赵歇,此按《孙子兵法》‘致之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韩信可料陈馀无谋而用此计,公今能料赵云*忠否?”晃不听,前渡汉水,果为赵*所败。[28]
按:诸葛亮背水战曹操、徐晃背水战*赵,史书均无记载。史载刘备战胜夏侯渊后,据险坚守,未与曹操直接交锋。双方相持一个月,曹操因消耗严重退兵。《三国志平话》记曹操两次“收川”,元杂剧有《曹操夜走陈仓路》、《阳平关五马破曹》亦记曹操攻蜀,未见汉水之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为《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情节细节之处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五《赵子龙汉水大战》、《刘玄德智取汉中》。
“据高纵水”条引关羽水淹七*的战例:
汉末云长率众曹仁于樊,仁使于禁庞徳屯楚北滑口川,地势低下,离白河不远。时值八月,大霖雨不止。云长使人堰各处水口,多为木筏。魏部将成何见于禁曰:“*屯地势甚低,远探来荆州*皆移高阜,请将*移营,预防水患。”于禁大喝曰:“匹夫乱言惑我*心,再言必斩。”次日,旱河水泛涨,四面水至,七*皆没。禁与诸将登高避水,云长乘筏攻之,禁等窘迫请?。[29]
按:关羽水淹七*,据史书记载,因汉水暴溢而成功。成何史有其人,为庞德督将,但无谏于禁移*高阜事。《三国志平话》记关羽水淹七*斩庞德,于禁未降,而是“回长安说与曹操”[30]。元杂剧未见此战详情。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情节细节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五《关云长水淹七*》。
“诱取战具”条所引战例有诸葛亮草船借箭、孙坚借箭攻*祖:
汉末周瑜与曹操相持,遇于赤壁。瑜令孔眀造箭,孔明用船四十只,上皆装草,施以帷幔。一夜大雾垂江,孔明与鲁肃乘船至操水寨边,鸣鼓呐喊。操谓吴兵至,令弓箭手射之,又将岸上营内弓手调来,一齐发箭。日高雾收,孔眀(明)回船而走,得箭九万余枝。瑜服其髙智,以师礼事之。[31]
按:诸葛亮草船借箭史书无载。《三国志平话》所载为周瑜草船借箭[32],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元杂剧有《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均已佚,不知是否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事。叶梦熊所引系《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诸葛亮计服周瑜》。
汉末孙坚攻刘表,表令*祖拒之。相遇于樊城,*祖伏弓弩手在江边,布精兵为后。坚船傍岸,祖令乱箭俱发,坚*伏于船中,来往诱之。如是者三日,船数十次傍岸,*祖*箭皆放尽,坚*得箭十数万枝。一日值顺风,坚令众*一齐放箭,岸上不能支吾。南*登岸,程晋(普)*盖兵分两路,绕出*祖营后,韩当于中大进,三面夹攻,祖兵大败,弃樊城而走。[33]
按:孙坚借箭事于史无据,《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系《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二《孙坚跨江战刘表》。
6.卷六“藉地用火”论“孔眀(明)用盘蛇谷”地势放火[34],所引战例为:
汉孔眀(明)六擒孟获,纵之,获投乌戈国,借藤甲*三万来敌孔眀。藤甲皆油浸之物,刀箭不能入,魏延与战败走。孔明观地里(理),至盘蛇谷,令马岱暗下地雷,竹通火线,待藤甲*到烧之。复遣魏延出战,命败十余阵,务诱藤甲*入谷。藤甲*狃于连胜,略不疑虑,信步追之。入谷口,木石已断出路,火起,药线皆灼,地下飞出火炮,三万*皆烧死。[35]
按:诸葛亮南征孟获,史书没有记载征战详情。《三国志平话》载诸葛亮七擒孟获极简略,无此战记载。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八《诸葛亮七擒孟获》。
“因敌反烧”条论孔明举火擒孟获、孔明烧粮破魏兵、邓艾识破姜维伏火计等,“故孔眀(明)邓艾,或诱获放火而伏兵擒焉,或故烧虚粮而诱敌救焉,或不遣追兵而使维计无施焉。”[36]所引战例为:
汉孔明南征孟获,时当五月,命三*依山傍林,阴凉之地下寨。蒋琬曰:“今所造寨栅,正犯先帝败于东吴地势。”孔明曰:“非尔所知也。”擒捉孟获,使观营阵。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易定胜耳。”亮笑而纵之。获使弟孟优诈降,期夜以火攻劫营,令优内应。孔明散设伏兵,获夜入营,举火无所得,伏兵四起,仍将获擒之。[37]
按:史载有孟获观蜀*营阵事,《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曰:“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擒),而亮犹遣获。”[38]然无七纵七擒细节,且史载蒋琬未随诸葛南征。《三国志平话》无此战记载,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此战记载。《三国志演义》记孟获劫营事,见卷十八《诸葛亮二擒孟获》、《诸葛亮三擒孟获》,然无孟获观营之言。此战例系叶梦熊综合《三国志》与《三国志演义》而成。
汉孔明伐魏,粮饷将尽。魏将孙礼谓曹真曰:“蜀兵无粮,若虚装粮车,内藏薪草,彼必来擒,伏兵应之,可胜。”孔明闻魏兵陇西粮运到,笑曰:“魏人知吾无粮,故以此计诱我烧之,吾可将计就计。”乃令马岱先烧其粮,马忠张翼各引兵?应,内外夹攻,大破魏兵。[39]
按:此战史书无孙礼出征事,仅有“亮粮尽而还”[40]。《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孔明遗计斩王双》。
汉姜维伐魏,使征西将*邓艾拒之。时司马昭亦领大兵将到,维恐昭兵势大,难与相敌,乃退*还汉中。粮草先起,步*相从,马*断后,故缓其行。艾曰:“维必有国事而去,内有谋诈,不可追之。”使人哨探,果然,骆谷道狭之处,堆积柴草,欲烧追兵。魏人皆服邓艾先见之眀(明)。[41]
按:此战史书仅记“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42]。《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三《孙琳废吴主孙亮》。
7.卷七“增减*灶”条论孔明增灶法“至若孔明之增灶,则又才高于懿,素所畏服,无故退*,心已惑矣,见灶日増,其惑滋甚。”[43]所引战例为:
汉孔明伐魏,后主信流言,乃召还。孔明分*五队而退,每*一万为一千灶,明日倍之,又明日又倍之。魏司马懿追逐,见其灶日增,与诸将曰:“诸葛效孙膑添兵减灶之法,每日添灶,使吾疑也。若尽力追之,必有马陵之祸。”停*不追,孔明全*而还。[44]
按:史书无司马懿流言离间刘禅事,无诸葛亮增灶退*事。《三国志平话》及元代三国戏于诸葛亮北伐之事敷演极为简略,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二十《孔明祁山布八阵》。
“药*酒食”条引孔明*翻孟优擒孟获的战例:
汉孔明南征孟获,获使弟孟优诈?,晩来劫营,令为内应。孔明令吕凯具酒殽食之。酒中置药,优饮之,*发不能动移。获晚来劫营,因无内应,被孔明擒之。[45]
按:史书无载孟优被药酒*翻事。《三国志平话》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八《诸葛亮三擒孟获》。
8.卷八“赂宠祸将”条论贾诩间庞德“……贾诩欲间庞徳而赂杨松,虽然,夫差、赵迁、张鲁皆败国之流也,故谗言得入。使其智若周瑜,蒋干间何所施乎?”[46]所引战例为:
三国张鲁据汉中,曹操伐之,鲁以庞徳为将御操。贾诩曰:“鲁谋士杨松贪贿,可以金帛馈之,使踈(疏)庞徳。”操为密书,以金甲赂松,松乃谮庞徳于鲁。徳怒,降操,张鲁寻灭。操以杨松卖主贪贿斩之。[47]
按:史书无贾诩间庞德事,史载“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48]。《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杨松间庞德事。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四《曹操汉中破张鲁》。
“反间疑心”条论周瑜间蔡瑁、诸葛亮间雍闿:“故周瑜因蒋干而间蔡瑁,孔明因高定之谍而间雍闿。……曹操尝注《孙子》,亦中周瑜之反间,何耶?”[49]将周瑜间蔡瑁之事作为极为高明的*事战例,认为周瑜的反间计谋略之高,连曾注释《孙子》的曹操都要中计。所引战例为:
汉末周瑜与曹操相持于赤壁,蔡瑁为水*都督。周瑜见?(规)模整肃,深患之。瑁本荆州降将,事操未久,可以离间。适操遣蒋干过江说瑜,瑜遂伪为瑁书,置书札内。与干痛饮,佯醉同卧帐幕中,灯烛不灭。瑜诈睡熟,干请(寝)不成寐,因起闲阅瑜书札,内得瑁降书,黙袖以归。操见之,因诛。[50]
按:史书无周瑜间蔡瑁之事,且蔡瑁为文士,非水*都督。《三国志平话》载蒋干过江见*盖被打,*盖与蒋干谈及蒯越、蔡瑁投降周瑜,无盗书事。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元杂剧有《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均已佚,不知是否有蒋干盗书事。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九《群英会瑜智蒋干》。
汉孔眀(明)南征孟获,建宁太守雍闿、越隽太守高定为获乡道(向导),攻永昌郡。高定使细作入孔眀(明)寨探听,伏路*人促(捉)获,见孔明,孔眀(明)故认为雍闿遣者,引入帐后问曰:“汝元师(帅)既约献高定首级,何故误却日期?”其人畏惧,亦既虚应。孔明重赏,因修书付之,约日举事,且戒以勿失,成功升赏。细作以书报高定,定大怒,遂袭雍闿,来降。[51]
按:史书载“及丞相亮南征讨闿,既发在道,而闿已为高定部曲所杀”[52],无离间雍闿高定事。《三国志平话》载魏延斩雍闿,无离间事,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此事。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八《孔明兴兵征孟获》。
“谣言惑众”条论“张良马谡韦孝宽识此机者,故为歌谣榜文,使霸王迁都彭城,魏主贬司马懿,齐王诛斛律光也。”[53]所引战例为:
汉孔明欲伐魏,司马懿总雍凉兵马,孔明患之。参*马谡献计曰:“可布散流言于邺,道懿欲反,复作懿告示榜文曰:‘昔我太祖武皇帝剏(创)立鸿基,本欲立陈留王子建为社稷主,不幸奸谋交集,遂易潜龙。今立皇孙曹叡,素无徳行,妄自居尊,有负太祖遗意。懿可应天顺人,以慰万民之望。即日兴师到关,及早归顺新君。如不顺者,当夷九族。’”叡闻之,逐(遂)贬懿于宛。[54]
按:史书无马谡离间司马懿之事,《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载此事。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及檄文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九《孔明初上出师表》。
9.卷十“随机应变”条引郝昭守陈仓的战例:
汉孔明伐魏,郝昭守陈仓城。孔明装云梯四十乗,以轮推之,四门齐进,令梯上*下射城中,步*各抱短梯软索,乘势上城。昭射以火箭,云梯焚毁,烧死*人坠地。孔明乃连夜排冲车,四面齐拥向进。昭令运石盘石磨,系以藤绳,飞击冲车,其车皆折。孔明又驱兵运土填壕,昭于城中筑重墙以御之。孔明又令廖化引三千锹镢*,于填断壕堑之处,暗掘地道,欲从城中涌出。昭又先于城中挑掘重壕横截之,于是地涌*又不得进。昼夜相攻二十余日,无计可施。[55]
按:史书记载有郝昭守陈仓之战“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亮乃更为井阑百尺以付城中,以土丸填堑,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56]虽然攻守大体相似,但叶梦熊所引显然不是史书,而是《三国志演义》。一是《三国志演义》记攻守顺序,蜀*先是云梯攻城,郝昭射以火箭;后孔明连夜安排下冲车,郝昭以石击折。史书云梯、冲车无先后之序。叶梦熊所引与小说同。二是细节方面,叶氏所引有“连夜排冲车”,《三国志演义》原文为“连夜安排下‘冲车’”;叶氏所引有“令廖化引三千锹钁*”,《三国志演义》原文为“教廖化引三千锹钁*”[57]。见卷二十《诸葛亮二出祁山》。然嘉靖本“郝昭”作“霍昭”,则叶氏所引亦对小说之误进行了修正。
“诈谋诱敌”条引诸葛亮破南安之战:
汉孔明伐魏,围夏侯懋于南安,安定太守崔谅先被孔明擒之,孔明令崔谅入南安城,说太守杨陵、夏侯懋。杨陵诈使崔谅复出城,诱孔明入内,欲杀之。孔明谓崔谅曰:“汝可先带关兴张苞十数人入内,某随后继进,举火为号。”崔谅欲不从,恐孔明见疑,遂引二将同去。城门既开,兴苞将崔谅斩之。时孔明已随其后,一并进城,夏侯懋被擒。[58]
按:“夏侯懋”应为“夏侯楙”,史书无夏侯楙被蜀*俘获之事。《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十九《诸葛亮智取三郡》。
“乘时进取”条引诸葛亮破三江城之战:
汉孔明南征孟获,至三江城。城险峻不可攻,且南蛮兵多大弩,一弩可发十矢,射无不中。孔明令退*,守城者见*退,亦懈怠。孔明回寨,五日无号令。忽一夜风起,*昏时,孔明传令每人各要衣襟一大幅。初更时,又传令每人要一衣襟土,飞奔三江城下交纳。堆积城边为凳道,二十余处涌并上城。比及蛮兵知觉,欲取弩射,蜀*俱已乘城,遂取三江。[59]
按:此战史书未载,《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无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系《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八《诸葛亮六擒孟获》。
“藏伏乘虚”条所引战例有徐庶取樊城之战、诸葛亮取安定之战:
汉昭烈屯新野,樊城守将曹仁使吕旷吕翔征之。二人败回,曹仁大怒,尽起本部之兵来取新野。李典谏不听。时徐庶为昭烈谋主,谓昭烈曰:“仁全师而来,此出下?。樊城必虚,可遣关云长引精兵五百人,乘虚袭之。”仁至新野,与赵云战不胜。李典曰:“吾等在此,甚忧樊城。”不知已为所取。比回,不得入,遂奔还许昌。[60]
按:史书无徐庶助刘备打败曹仁取樊城之事,《三国志平话》载徐庶祭风破曹仁,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人物语言与小说原文基本相同,见卷八《徐庶定计取樊城》。
汉孔眀(明)伐魏,围夏侯楙于南安。南安西连天水,北接安定。孔眀(明)使其腹心裴绪,诈为魏将,至安定郡,谓太守崔谅曰:“南安围急,特取安定救兵。”贴肉取出文书,汙(汗)皆湮透,不可辩(辨)真伪。崔谅起兵,离城四五十里,孔明伏兵前后截击,崔谅领百十人从间道逃回时,魏延先期伏安定城侧,已诈取安定城。[61]
按:诸葛亮取安定,史书仅载“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62]。《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此战记载。叶梦熊所引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见卷十九《诸葛亮智取三郡》。然孔明“腹心裴绪”,当为孔明“腹心”诈称“夏侯都督帐下心腹将裴绪”[63]。
综上,叶梦熊在撰写《运筹纲目》时,从《三国志演义》中摘录了许多情节作为战例,分析其成败得失,作为“目”的解释,如上举“谋诛骄悍”条论孔明诛陈式之事、“藉地用火”条论孔明借盘蛇谷地势放火等;并将这些战例作为对其*事理论的示范,以“证”其*事理论之实用,为阅读兵书者提供实例。
分析这些战例,我们认为叶梦熊应该熟读《三国志演义》,一是他所引的许多战例是小说中精彩战役的细枝末节,如诸葛亮计斩陈式[64],在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毫不起眼,叶梦熊却引为“谋诛骄悍”之例;二是他所引的许多战例关涉小说二三回,如果不熟悉小说情节,很难把握战例线索将其简化为一二百字,如曹操密计破周瑜[65],见于《关云长义释曹操》、《周瑜南郡战曹仁》、《诸葛亮一气周瑜》三则的字里行间,只有熟悉情节,才能将这条线索梳理简化出来。同时,我们看到,叶梦熊在引述的战例中只偏重一部分因素,甚至不惜忽略战例的主要因素、或者将战例进行牵强的解释,如在诸葛亮密计破司马懿的战役中[66],司马懿料孔明有伏兵,孔明料司马懿分兵而来,并预为定破司马懿之计,预料与反推显然是此战更为出彩的地方,而诸葛亮的锦囊妙计本是小说中突出其智计高绝的道具,叶梦熊却突出锦囊之用,将其解释为“事宜机密”。又如邓艾段谷破姜维[67],邓艾详知地理善布埋伏是此战关键,或因《三国志演义》原文中有“三路夹攻”之语,叶氏将其作为“三面夹攻”之例。
当然,叶梦熊所引三国战例,并非全部来自《三国志演义》,也有许多是从《三国志》中引来,如曹操潼关战马超[68]、诸葛亮说孙权破曹[69]等。然而叶梦熊突破了兵书必引史事的惯例,从《三国志演义》中引了大量战例,说明他充分认识到小说描写*事战争的水平和在*事谋略方面的意义。这说明,《三国志演义》已经进入了明末部分知识水平较高的*事将领的视野,至少从*事理论方面,对明末*事将领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新编张靖峰家藏火攻急务韬略世法》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
《新编张靖峰家藏火攻急务韬略世法》,一卷,明代张皇威汇辑。张皇威,生平不详。《雍正河南通志》载明代武举有“张皇威,扶沟人,天启丁卯科”[70],不知是否为同一人。此书收入兵书丛书《韬略世法存》,《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明崇祯刻本影印。
《火攻问答》篇:
客曰:昔诸葛有地雷之妙[三国时,诸葛孔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多用火攻。]……[71]
按:史书无诸葛亮用地雷的记载,《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有诸葛亮用地雷的记载,而《三国志演义》卷十八《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盘蛇谷火烧藤甲兵,用“地雷”;卷二十一《孔明火烧木栅寨》,诸葛亮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内外皆伏地雷”[72]。至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多用火攻”,据《三国志》,诸葛亮伐魏仅有五次,两次围祁山,三次出关中[73]。《三国志平话》有“六出祁山”,然情节简单;元杂剧有《诸葛亮秋风五丈原》,然已佚,均无用火攻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载“七纵七禽(擒)”[74],无擒孟获细节。《三国志平话》有“七擒孟获”,然无“用火攻”之事。元杂剧三国戏未见“七擒孟获”记载。《三国志演义》有大篇幅详细叙述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之事,而“多用火攻”云云,系据小说而言,诸葛亮曾言“吾平生专用火攻”[75],“六出祁山”时将计就计烧粮车破曹真,见卷二十《孔明遗计斩王双》,上方谷火烧司马懿,见卷二十一《孔明火烧木栅寨》;“七擒孟获”时,盘蛇谷火烧藤甲兵,见卷十八《诸葛亮七擒孟获》。
……如孔明木牛流马,舌在腹中,舌转则不能行之遗意耳[诸葛亮与司马懿对营祁山,作卞(木)牛流马以运粮,为晋兵夺去,舌一拨,牛马不行。]。[76]
按: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三国志》载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未记被魏兵抢夺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诸葛亮集》“作木牛流马法”,未载“舌在腹中”为启动关停机关。《三国志平话》亦载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打一杵可行三百步”,司马懿依法所造木牛流马,“打一杵只行数步”,周仓解释赶木牛流马“要念木牛流马经”[77]。显然与《新编张靖峰家藏火攻急务韬略世法》所载不符。所谓“舌在腹中,舌转不能行”及小字注,系自《三国志演义》而来,卷二十一《孔明造木牛流马》记诸葛亮以木牛流马运粮,司马懿抢去几匹,仿制木牛流马以之运粮。诸葛亮教王平抢魏*木牛流马:“汝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过来,就不能动,所运*粮,尽皆弃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吾再有兵到,汝却扭回舌头来,长驱大行……”[78]
该书引用《三国志演义》中诸葛亮设计的地雷、木牛流马等装备,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在阅读《三国志演义》时,已经体会到这些武器装备的重要意义,并将这些情节向*事武器制造、实用及*事策略等方面延伸。
三、《新编八十六朝名将韬略世法》引用《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故事
《新编八十六朝名将韬略世法》,三卷,或作五卷[79],明尹商编辑,明李腾芳评释。尹商,即为尹宾商。尹宾商,《明史》无传,事迹散见于《湖北通志》、《汉川县志》等史志。据《湖北文徵》,“宾商,字亦庚,一字于皇。别号白毫子。漠川人。天启初,以恩选为屯留知县。调祁县。著有《阃外春秋》三十卷、《兵雷记》、《武书大全》。”[80]尹宾商虽不见有从戎记载,但编著有兵书,应有较高的*事理论水平。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湖南湘潭人。万历二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曾任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编著有兵书《新编孙武子说印韬略世法》二卷、《新编尉缭子标题引证韬略世法》一卷、《孙子解》二卷。《新编八十六朝名将韬略世法》收入兵书丛书《韬略世法存》中,《四库未收书辑刊》据明崇祯刻本影印。
此书选自西周至元末历代名将为之编撰传记,并将之题为“大将、仁将、儒将、良将、勇将、智将、艺将、谋将、忠将、斗将、文将(帅)”等名。其中有诸葛亮、关羽、周瑜、张飞、赵云等人,生平事迹多依从《三国志演义》。如“蜀国文帅诸葛亮”:
……在博望火攻夏侯惇[孔明以博望城离新野九十里,有山林,可设伏,用火攻,令赵云佯败诱惇追入山林,纵火烧之。],在新野火攻曹仁兵[亮知夏侯惇虽败走,曹操必自来,于近城处设伏火药,曹仁入城中安歇,风起,仁败走。],在赤壁江则又祭东南风助周郎,以焚百万曹兵[亮因操追逼,求救于孙权,激周瑜,同用火攻,大战曹兵于赤壁,江风起,火焚无数。],出师二表感旣流涕[先主宾天,孔明两上出师表,欲北定中原,恢复汉室,自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布八阵图而陆逊惊[亮布下石阵名八阵图,反复八门,陆逊下视之,不能出,*承彦引之生门出,笑曰:“孔明真卧龙,吾不及之。”],作木牛流马而司马服[亮募民屯田五丈原,劝农谓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且司马懿叹服。],七擒孟获南蛮敬服[蛮夷叛,亮生擒孟获,使观营阵,纵之复战,七纵七擒,获曰:“公天威不可及,南人不复反矣。”],六出祁山魏兵畏惧[亮与懿对阵祁山,数挑,懿不出,遗以巾帼妇人之饰。],马谡违命挥泪□刑[亮与张郃战于街亭,马谡达亮节度,郃绝其汲道,大败而还,亮垂涕斩之。],天下奇才司马称叹[亮病卒,*退,懿按其营垒,叹曰:“天下奇才也”。]。[81]
按:文中画线部分,即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激周瑜、赤壁祭风、八阵图惊陆逊、六出祁山等事迹,史书不载。《三国志平话》有赤壁祭风、六出祁山情节,然情节不详;元杂剧《博望烧屯》敷演诸葛亮诱夏侯惇入博望城,放火烧城,相当于《三国志演义》火烧博望与火烧新野的“合体”,《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已佚,应有诸葛亮赤壁祭风、六出祁山事,然元杂剧所敷演诸葛故事一则不全,二则散见于各剧,三则有与画线部分不符者(如《博望烧屯》),因此画线部分非采自元杂剧,而是采自《三国志演义》,见卷八《诸葛亮博望烧屯》、《诸葛亮火烧新野》,卷九《诸葛亮智说周瑜》,卷十《七星坛诸葛祭风》,卷十七《八阵图石伏陆逊》,卷二十一《诸葛亮六出祁山》等回,文中画线部分情节与小说中的情节基本相同。
“后汉忠将关公羽”:
公身长九尺三寸,须长一尺八寸,忠勇节义,万人之敌。结拜桃园,恩同兄弟[与刘玄德张翼德誓为三兄弟],其报曹操也,则直刺颜良[公初守下邳,曹操东征,先主奔投袁绍,曹操袭公以归,礼之甚厚。袁绍使颜良攻东郡,公单刀入刺良,解白马围。];其攻曹仁也,而威震华夏[公攻曹仁于樊,操使于禁助仁。公水淃七*,又斩将庞德,梁、郏、陆浑,威震华夏,曹操议迁都以避其锋]……
[按公为万人之敌,称世虎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吕蒙七窍流血,孙权曹操*摇魄落矣。……][82]
按:该传中所列关羽事迹,史书、小说都有记载,无法区别;然画线部分,则为史书所无。关羽身高、须长史书不载,《三国志演义》有描写:“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83]。桃园结义,史书不载,《三国志平话》有桃园结义情节,元杂剧有《刘关张桃园结义》,《三国志演义》亦有桃园结义情节,当是自《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继承而来,见卷一《祭天地桃园结义》。虽死犹生,及“吕蒙七窍流血、孙权曹操*摇魄落”,史书不载,《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未见记载,而《三国志演义》有载,卷十六《汉中王痛哭关公》,关羽*附吕蒙,大骂孙权、吕蒙,“吕蒙七窍鲜血迸流,死于座下”;曹操见关羽首级,“面如平日”、“神眉急动,须发皆张,曹忽然惊倒”[84]。
“吴国大将周瑜”:
……初谋逆曹操,竟成大功[赤壁□□□得□□□□东南风,以步卒五万,破曹兵八十万,老瞒褫魄,遂成鼎足之业。]。……年少任气,欲速毙孔明而卒为孔明所毙。呜呼,惜哉!
[按阿瞒横槊赋诗,许多志得意满,自当取败。公瑾遂乗其骄而碎之。又得孔明祭风好帮手,*公覆之苦肉、庞士元之连环,皆所以佐东风之焰,而断送八十万人马性命耳。看来孔明公瑾确是两奕秋对奕,孔明差先一着,是以过之。天生瑜,何生亮,哀哉惜夫!][85]
按:文中画线部分,史书不载。周瑜火烧赤壁,史书有载,然史书无诸葛亮祭风、*盖苦肉计、庞统连环计之事,亦无周瑜害诸葛亮反被诸葛亮所害事。《三国志平话》有诸葛祭风、*盖苦肉计事,无庞统连环计事,元杂剧《七星坛诸葛祭风》、《乌林皓月》已佚,应有诸葛祭风情节,是否有苦肉计、连环计,则不得而知。《三国志平话》有诸葛亮与周瑜斗智事,周瑜为诸葛亮气死,元杂剧亦有诸葛亮与周瑜斗智事,如《两*事隔江斗智》剧,《走凤雏庞略四郡》则载周瑜为诸葛亮气死。《三国志演义》有苦肉计、连环计、气死周瑜以及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之叹,见卷十《诸葛亮计伏周瑜》、《*盖献计破曹操》、《庞统进献连环计》、《七星坛诸葛祭风》,卷十一《诸葛亮一气周瑜》、《诸葛亮二气周瑜》,卷十二《诸葛亮三气周瑜》等回。
“西蜀勇将张飞”:
飞身长八尺,环眼虎须,声如巨雷。兄事刘关,力救董卓[*巾则杀败董卓,飞杀退*巾救出卓,卓不赏飞,弃卓投朱儁。]。拒曹操而据水断桥[操追先主一昼夜,及于当阳长阪,□飞将二十骑拒后,据水断桥,众不敢近。]……
[按翼德尝就左将*刘巴宿,巴不与语,翼德敬慕犹故;至耒阳,见庞统一日剖决百续,力荐大用之,此可见其爱敬君子矣。再观其义释严颜、计赚张郃,皆孔明薫蒸之力也。……][86]
按:文中画线部分史书无载。张飞相貌史书不载,《三国志平话》载其“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87],身长与画线部分不符。《三国志演义》载其相貌:“见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88]。与画线部分基本相同。救董卓事不见于史书,《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亦不见记载,见于《三国志演义》卷一《刘玄德斩寇立功》、《安喜张飞鞭督邮》。荐庞统事不见于史书,《三国志平话》相关情节为张飞杀庞统,“揭起被服,却是一犬”[89],元杂剧《走凤雏庞掠四郡》张飞欲杀庞统,错杀主簿。“见庞统一日剖决百续,力荐大用之”见于《三国志演义》卷十二《耒阳张飞荐凤雏》。计赚张郃,史书载“飞率精卒万余人,从他道邀郃*交战,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郃。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引*还南郑。”[90]无“计赚”情形。《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亦未见记载。《三国志演义》卷十四《瓦口张飞战张郃》记张飞假意贪杯,引张郃夜来劫寨,战败张郃,所谓“赚张郃之计也”[91]。
“西蜀艺将赵云”:
子龙身长八尺,姿容雄伟。当阳之败,出入敌阵,所向披靡。值操大*,且战且却,偃旗息鼓,伏走魏兵。子龙一身皆是胆矣。……
[按子龙用兵老成持重,故善战不败,善败不乱。昭烈入吴,何等危险,孔明以为非子龙不可,则关张亦瞠乎后矣。却赵范之嫂,辞屋舍田园之赐,留*余之绢,岂不卓然高洁丈夫哉?长阪之战,身抱幼主,保护甘夫人血战之功,合三国罕雁行矣。迂儒乃谓吓死主母,与子胥并斥武庙门外。……][92]
按:文中画线部分,史书无载。赵云长坂之战,史载“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93]无“出入敌阵,所向披靡”、“血战”之记载。《三国志平话》载赵云乱*中救阿斗,甘氏糜氏被曹操所杀,元杂剧《隔江斗智》赵云自述长坂坡与曹操大战三日三夜,百万*中抱得后主回还。《三国志演义》可能吸收了《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的情节,卷九《长坂坡赵云救主》记赵云出入魏阵,血战拼杀,先后救回简雍、甘夫人、幼主阿斗。赵云保刘备入吴,史书无记载,《三国志平话》为接孙夫人入荆州成亲,孙夫人回门吴国太令孙权不得为难刘备,周瑜派兵劫杀皆是孙夫人化解,无赵云保刘备入吴情节。元杂剧《隔江斗智》与《三国志平话》刘备娶亲情节基本相同。赵云保刘备入吴,乃《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卷十一《刘玄德娶孙夫人》,孔明为刘备与孙权结亲,“吾定了三条计,非子龙不可行也。”[94]赵云按计而行,保刘备入吴结亲,并安全返回。
“魏国斗将邓艾”:
[按士载受命忘身……武侯摩天岭之碣,知“二士争衡,不久自死”,真神人也……][95]
按:邓艾凿山入川,史书载“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96]无“摩天岭”的踪迹。《三国志平话》及元杂剧三国戏未见相关记载。“摩天岭”之事见于《三国志演义》卷二十四《凿山领邓艾袭川》,邓艾暗度阴平,至摩天岭,“忽见道傍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诸葛武侯题’。其文云:‘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艾观讫大惊,慌忙对碣再拜曰:‘武侯真神人也!艾不能以师事之,惜哉!’”[97]
综上,尹宾商、李腾芳在编撰、评注三国时期的名将传记时,将《三国志演义》中对应人物的形象性格描写、故事情节描写吸收了进来。可以看出,尹氏、李氏对于《三国志演义》非常熟悉,以致于所编撰、评注的材料,有些是小说中非常细微的情节,如张飞救董卓情节等。
实际上,这种专门记述名将*事生涯的兵书在*事教育上的影响非常重要。这种兵书自宋代开始出现,如宋代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明何乔新的《续百将传》等,具有传记的性质,一般从史书中摘录材料,记录名将的征战之迹,从中可以见出名将的*事修养、作战经验等*事理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显示出名将的人格、品质等精神境界,因此这种兵书对于学习者不但有理论价值、示范意义,也有榜样作用。以《三国志演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内容为素材编写三国名将传记,应当是作者充分意识到该小说的*事价值,尤其是塑造*事人物,表现名将的*事素养、作战经验、人格品质等方面的独特价值意义。
四、简短的结论
通过以上举证,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演义》的*事价值在明代末年已经被发现,而且发现者不是知识水平不高的人群,而是具有一定甚至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和*事理论修养的知识分子(武举士子张皇威的知识水平与*事理论修养的高低不好判断,但如叶梦熊、李腾芳等进士出身并参与*机的人,必然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水平及*事理论修养。)。他们将《三国志演义》中的情节作为战例写进了兵书,或者解释某些战例的*事理论意义,或者将某些战例作为理论的实践示范附于论述之后作“证”,或者阐释小说中的武器装备的*事意义,甚至将小说中的名将形象、性格、情节作为编撰名将传记的材料。这说明《三国志演义》的独特魅力与广泛影响,使这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此书的*事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挖掘、阐释、利用了此书中的*事成分。
兵书是*事理论与*事实战的中间环节,前贤论证《三国志演义》的*事影响,所举证据大多偏于*事实战中以小说为指导的材料。本文所举材料,则是*事理论家将《三国志演义》的材料写进兵书的例子。我们知道,明代官方武学教育,非常重视以兵书为教材的*事理论教育。自洪武年间“立武学、用武举”,武学教授武官子弟、新袭勋爵者弓马骑射及*事理论、儒家经典,*事理论以《五经七书》、《百将传》等为教材。[98]明代武举考试,也极其注重*事理论素养的测试,武举自“吴元年定”,考试必有策论,甚至有些时代“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99]“策论”成为检验武举士子*事理论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而非官方的武学教育,包括武将世家的家学教育、在役兵将的*事教育等,虽然现在没有确切的材料支持,但应该也有以兵书为教材的*事理论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兵书的传播,《三国志演义》在影响*事将领的同时,必然对于*事实战产生了影响。《三国志演义》的情节进入兵书,实则是该小说*事影响最直接最显明的证据。
注释:
[1][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年,第页。
[2[[3]解文超《明代兵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2、84页。
[4][5][6][7][10][12][13][14][15][16][18][20][22][23][26][27][28][29][31][33][34][35][36][37][39][41][43][44][45][46][47][49][50][51][52][53][54][57][58][59][60][61][64][65][66][67][68][69][明]叶梦熊《运筹纲目》,《中国兵书集成》第25册,解放*出版社、辽沈书社年版,第55、56、-、-、、-、、-、-、-、-、-、-、、-、-、-、-、、、、、、-、-、-、、、-、、-、、、-、、-、-、-、-、-、-、56、-、-、、87-88、-页。
[8][11][17][19][21][38][40][42][48][52][56][62][74][90][93][96][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年版,第、、11-12、、、、、、、、95、、、、、页。
[9][25][57][63][72][75][78][83][84][88][91][94][97][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4、-、、-页。
[24][30][32][77][87][89]《三国志平话》,钟兆华《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巴蜀书社年版,第、、-、-、、页。
[70]《雍正河南通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册,台湾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下。
[71][76][明]张皇威汇辑《新编张靖峰家藏火攻急务韬略世法》,《韬略世法存》,《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三辑第22册,北京出版社年版,第63页下、65页下。因此书文中带小字注,故笔者以括号([])区分,括号里的文字为原文小字注。
[73]参见晏波《诸葛亮“六出祁山”诸问题新探》,《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年第1期。
[79]《中国兵书总目》、《中国兵书通鉴》均作“五卷”,见刘申宁《中国兵书总目》,国防大学出版社0年版,第页;许保林《中国兵书通鉴》,解放*出版社年版,第页。然笔者所见,《韬略世法存》所收该书为三卷。
[80]《湖北文徵》第五卷,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39页。
[81][82][85][86][92][95][明]尹宾商编辑,[明]李腾芳评释《新编八十六朝名将韬略世法》,《韬略世法存》,《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三辑第22册,北京出版社,年,第页下、页上、页下、页上、页下、页上。因此书文中带小字注,故笔者以括号([])区分,括号里的文字为原文小字注。
[98]参见《明史﹒选举志》、周致元《明代武学探微》(《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3期)等。
[99][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中华书局4年版,第8页。
按:本文原载于《明清小说研究》年第4期。
编辑:钟钰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