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陆缘通讯员祝丽芳刘培乐钢胡蕴芬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改革开放40年来,江岸教育始终勇立潮头。上世纪末,江岸区便开始试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整体性改革,初步形成了涵盖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
近年来,江岸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聚焦“质量一号工程”,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扩容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全区已建成“育才系列”“汉铁系列”“实验系列”三大优质教育链,拥有省级示范学校6所,市级示范学校13所。江岸区先后获得“全国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等一批国家级荣誉。
11月22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江岸区签约揭牌,双方合作共建教育现代化实验区,标志着国家级教育现代化实验区正式落地武汉,也填补了教育现代化实验区在中部地区的建设空白。此举将推动武汉市教育科学、健康、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教育现代化。
如今,作为“全国教改实验区”的江岸教育已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片。未来,江岸教育将迈向快发展、高质量的新征程。
率先实行学区制
四大机制助推江岸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高考,武汉六中的彭维方以分的优异成绩勇夺武汉市理科第一名。三年前,彭维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六中,进入该校理科实验班。学校优质均衡教育环境,为彭维方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高中三年,她没有上过任何培优班,“因为遇到任何问题了,老师都会耐心帮着解决。”
彭维方是江岸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素质教育花开满园的代表之一。今年高考,全区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超20人,四分之一以上考生成绩超分,一半以上考生进入一本院校深造。中考超高分人数全市领先,普高率居全市第一。
光鲜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江岸背后多年内功的修炼。在年,江岸区让老牌优质学校和发展中学校结成校际教育联盟,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效率。
今年7月,“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警予校区”揭牌。开学后,武汉市第二初级中学在警予中学开办“二中卓越班”,并派驻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到警予中学任教。这是江岸区“紧密型品牌联合办学”的又一硕果。这种“移地办学、品牌联办,用品牌孵化品牌”的思路,让江岸区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扩容。同时,江岸区还立足教育布点和链条,在全市率先实行学区制。
如今,江岸区已形成四大机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学区共进”从机制搭建和从项目推动上为学校找到共同发展的平台,紧盯老区、新区、学区“三大区域”做大优质教育体量。“品牌共生”采取“品牌孵化、品牌补白、品牌联办”三种方式,让优质资源“由点成链,由链及面,转面为体”,实现优质资源倍增扩容。“人资共享”用“三出”考核、岗位能上能下激发教师积极性,建立教师补充机制、交流机制,让优秀教师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服务更多学生。“发展共评”促逐步推进“我办、你管、他评”,用民主、开放的姿态办教育,让社会机构和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
探索多样化成才路
引领素质教育先河
10月15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友城大会会场外,10多位来自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的同学自如地与外国嘉宾用英语交流,六年级的江曼妮在认真地教外国嘉宾如何剪纸。
带队老师告诉记者,学校不仅是双语教学,还开设了多样的兴趣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江岸区正一直不断探索高素质多样化人才创新之路的缩影。目前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上,已经形成创新教育、艺术教育、民族教育、国际教育等特色教育“百花齐放”新局面。
年,经空军总政治部批准,华中地区唯一的飞行员早期培养基地班——“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首批落户武汉六中,成为全国最早四大飞行员早期培养基地之一。
今年17岁的周良皓是航空班的一员。两年前,还在汉川杨业中学上初三的他,得知武汉六中的航空实验班后便报了名,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筛选后被成功录取。去年暑假期间,与班上同学一起,到空军航空大学进行了体验飞行。“感觉离自己的飞天报国梦又近了一步。”回忆起第一次驾驶飞机的体验,周良皓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截至目前,航空实验班已为国家培养了近百名飞行员。,其中1人入选空军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办的飞行员清华班。
武汉市财贸学校以“订单培养”模式,通过中高职衔接、普职融通、技能高考,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通过财贸学校实现了大学梦。
近年来,江岸的素质教育模式正不断得到证明。最近,武汉六中的杨泗俊获得男篮U16国青队的邀请,将前往山东训练基地,备战明年的U17亚洲篮球青年锦标赛。在第34届中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武汉二中5人进入国家集训队,4人进省集训队……
实施“红色引擎”工程
培育优秀教师成长沃土
去年,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黄冈女孩黄博雅,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市汉铁高中聘用。“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让人感到诚意满满。”入职不久后,她便将户口迁到了江岸。工作一年多,江岸教育局对新教师开展的多样性培训,让她得到了迅速成长。
四年前,江岸“土著”黄劲嵩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来到武汉市汉铁高中任教,“江岸教育培养了我,我也希望能为江岸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黄劲嵩在教学上有些拘谨,校内师徒结对帮扶,校外名师工作室的传经送宝,让他迅速成长起来。如今,他已成为江岸区中青教师的骨干力量。在江岸有28年教师工作经验,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的武汉育才第二小学教师刘红老师成立的“武汉市刘红工作室”,也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老师。
据了解,江岸区目前正大力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实施“红色领航”工程,着力专业能力提升,培养后备干部、骨干教师,以名校长、名教师“红色头雁”为引领,以专业为纽带,实施“链式导师制”,构建红色雁阵梯队,助推各层次后备干部及教坛骨干成长。
沐浴着跨越式发展的春风,江岸区的教育事业正阔步前行。未来,江岸区将围绕“质量优、特色新、品位高、现代化”教育目标,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