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仑:身着白袍“战"孝感
陈英喻芳
二月的孝感。风,还带着丝丝凉意,窗外的阳光已暖上心头。
晨曦温柔的照拂着趴在桌上刚入睡的刘景仑。这位来自重庆医院的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在凌晨3点才放下笔和电话,用一整晚的时间完成了一位湖北孝感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诊疗预案。
七点多,刘景仑被惊醒。因为昨日ECMO(俗称人工心肺)支持的患者出现两次严重低氧,他惊出一身汗。又没休息好!忙似“陀螺”的刘景仑,站在窗口享受了会儿阳光,欣赏了一下窗外的绿树,便知医院。
一
在第一批重庆驰援湖北孝感抗击新冠病毒的医疗队里,刘景仑的身份是重庆医疗队重症组临时党支部书记、重症组的组长。1月30日,是他来到湖北孝感的第三天,在带队前往感染科隔离病房途中,得知急诊ICU里一位确诊极危重患者的病情危重,生命垂危。刘景仑意识到,初到孝感的救治,其成败关系无价的生命,更事关全队士气、全国战疫信心。刘景仑站出来,请求上“前线”。
穿好防护服,刘景仑进入ICU,查看患者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电解质内环境平衡、药物使用及患者营养支持等,情况好转。
孝感市的县级市汉川市疫情形势严峻,当地一市领导“三顾茅庐”,多次请求其“医院,指导危重患者诊治”。
在汉川的日子,刘景仑查房、巡诊、研究疫情形势,其德其技领这位市领导折服,“刘专家,以后能否长驻汉川,我们共同战斗?”
2月3日下午4:00,刘医院紧急求助:火速赶回孝感,那名重症患者病情反复,情况极其危重!
几天连轴转的刘景仑,在回程路上眯了一小会瞌睡,但形势不容懈怠,小憩后,他便思考救治策略:首先考虑给予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如果情况不妙,只能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同时启动ECMO预案。
ECMO代表重症医学生命支持的最高水平,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誉称为重症患者的“最后救命稻草”。
医院,有机器,人员虽有培训过但从未使用过,重庆医疗队里也只有刘景仑会使用。回到家,刘景仑开始把心中良策详情汇集成预案,一写就是次日凌晨3点多,睡了3个小时,他便医院准备手术。
医院,医院专家沟通后,刘景仑下达指令,启动体外膜氧肺预案。“我检查了患者的身体,符合使用ECMO的各种特征。”
2月4日上午11点,手术开始,手术很成功。此时,刘景仑和另外两位医生防护服里的衣服都已经被汗水浸泡湿透了。“现在想起来倒是简单,但是当时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刘景仑说,“因此,我必须做充分的假设,把手术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都预计到,不能留一点遗憾。”
术后,他还在思考,ECMO支持治疗需要一个成熟的团队才能有效运转,凭自己单打独斗显然是不行的,请求与“娘家人”远程会诊则是快捷又有效的办法。
2月7日下午4:00,ECMO支持治疗的远程会诊准时开始。此时,爱人打来电话,刘景仑挂断。两小时后,会诊圆满结束,出门时,刘景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因为他不仅有了救治的“定海神针”,两院还达成定期远程会诊的长效机制,这会让更多的危重患者获益,也为孝感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手机屏幕上显示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