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开始回顾这段历史之前,须得先说清楚三个地名,那就是阳平关,古阳平关和阳安关。
如果在百度地图或者现代地图册上去查找阳平关,一般会定位于宝成铁路和阳安铁路的交汇点,这里有一个叫阳平关的小镇,在成都到西安的高铁开通之前,诸如T8等列车都会经过这里并在这里有站,站名就叫阳平关,因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阳平关就是指这里。然而这个位于古金牛道上的今名阳平关的地方,则是历史上的阳安关(阳安关的具体位置可以参考本人另外一篇介绍白水关的文章)。当年刘备和夏侯渊对峙的阳平关,则位于今汉中勉县武侯镇,为了和今阳平关地名有所区别,这里一般就被称为古阳平关了,本文为了行文方便,后文所提到的阳平关,都是指古阳平关。
友情提示: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三国志·武帝纪》:
五月,曹操攻屠河池。西平、金城诸将麹演、蒋石等共斩送韩遂首。
建安二十年(年)三月,曹操在武都扫荡氐王窦茂,五月韩遂部将麴演、蒋石等杀了韩遂投降了曹操。扫清了这些障碍之后,曹操在七月正式进军汉中,其进军路线是走的陈仓道,而陈仓道的南端出口,就刚好在阳平关。
《三国志·武帝纪》:
公自陈仓以出散关
陈仓道本身比较迂远,但是道路相对宽阔,有利于大军通过,倒是曹操率领部队到达阳平关后,面对张鲁的守城部队据守天险,曹军久攻不下只能望城兴叹,因为粮食供给不上的问题,曹操一度打起了退军的主意。
《武帝纪》:
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馀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
《刘晔传》:
太祖征张鲁,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太祖曰:“吾军少食,不如速还。”
那么阳平关究竟是怎么样一种存在呢?
《水经·沔水注》:
“城因崤岭,周回五里,东临浚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
我们从下面这张三维地图可以得到更直观的感受,阳平关北面就是天狱秦岭,南面则是汉江和大巴山的余脉米仓山,雄踞于西通益州的金牛道口和北抵关陇的陈仓道口,曹操从陈仓道出来以后,他的左边就是天荡山,右侧是走马岭,完全被制约在一个狭长艰涩地带,纵有万千大军,也只能长蛇逶迤而无法展开,面对“横山筑城”的阳平关确实无可奈何,曹操准备撤军,也是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
《三国志·张鲁传》:
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世说新语》里介绍了曹操破阳平关的具体经过:“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高祚等误与卫众遇。卫以为大军见袭,遂降。”
有天晚上,不知道从哪里跑来了几千只麋鹿(当时的生态环境真好),这群不速之客冲进了张卫(张鲁弟)的军营,晚上黑灯瞎火不明所以,于是造成了军中大乱。这时候曹操那边有个叫高祚的将领,误以为是张卫军发动夜袭,就赶紧集结军队准备迎战,这一下又导致新的乌龙,张卫那边又误以为是曹军主力倾巢出动来攻,竟然直接放弃抵抗,全军出降。
这件事听着十分离奇,但是在杨暨后来谈到曹操平汉中的时候(《上明帝表》),又有这样的说法:“武皇帝征张鲁,对兵三日,欲抽军还,天祚大魏,鲁守自坏。”这里面的“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则很可能是指向这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阳平关破,张鲁随后不久就投降了曹操,曹操占有汉中后,留夏侯渊和张郃等人镇守。
《三国志·武帝纪》:
十二月,曹操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
汉中市现在留存有很多三国遗迹,笔者摄于勉县武侯祠。
曹操得了汉中,刘备这边就坐不住了,黄权曾经跟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可见汉中对于益州的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当汉中归于曹操之后,益州那边的情况就变成了“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建安二十三年(年)末,刘备抵达阳平关外,开始与夏侯渊对峙,因为阳平关实在难以攻破,对峙一直持续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年)春天,刘备的后勤是由金牛道从益州运粮,压力也非常大,旷日持久的对峙,刘备也开始坐不住了。
一招险棋,在刘备胸中开始酝酿。
刘备先部署高翔守住阳平关外自己的阵地,以保障自己的粮道(金牛道)安全,而他自己亲自率领部队“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这里史籍里的兴势,应该是一个衍文,因为兴势远在今洋县东侧,距阳平关还有数百里,刘备不可能进击到那么远的地方,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应为“定军山势”。
刘备从阳平关前,横渡汉江,他要干什么呢?答案是他翻越米仓山,占据了如同楔子一样打进汉中平原的定军山。
友情提示: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那么,这个军事行动,险在哪里呢?
我们从下面这张三维地形图,可以看出,刘备这样做,首先要面对南渡汉江时,可能被夏侯渊出击,特别是“半渡而击”,这将有全面溃败的危险。再者,刘备带大军翻越米仓山,也是一个带有赌博性质的行动,首先米仓山艰险难行,《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记“行人止宿,则以絚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沉黄泉也。”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晚上在山上留宿的话,必须把自己捆在树上,不然一翻身就会掉下万丈深渊。又说米仓山有两个山峰,名叫孤云、两角,当地有谚语说“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高路险可见一斑,而这还是已开辟的道路而言,刘备进军走的还不是现成的道路,说是一次军事豪赌,也不为过了。最后,就算刘备顺利通过米仓山,如果高翔被夏侯渊击破,自己粮道也就被断了,就会面临被围困在定军山的境况。
所以说,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在被阳平关拒绝了几个月之后,刘备确实坐不住了,出击定军山的军事行动,是关乎刘备集团存亡的命运之战。
幸运的是,这次刘备成功了。
刘备占据定军山以后,居高临下,既可以监视阳平关,又可以随时出击汉中,这次终于换成夏侯渊坐不住了。夏侯渊到底有多坐不住呢?
黄忠斩杀夏侯渊,摄于勉县武侯祠。
从后来张郃出现在汉中战场的事情来看,这个时候夏侯渊很可能把张郃也从广石调回来了,胡三省注《通鉴》“张郃自广石还阳平”。夏侯渊不断来争定军山,正中刘备下怀,刘备利用法正的计谋,居高临下,一战斩杀了夏侯渊,曹军丧了主帅,三军震怖,张郃只得退军回阳平关。
《资治通鉴》:
“备使讨虏将军黄忠乘高鼓譟攻之,渊军大败,斩渊及益州刺史赵颙。张郃引兵还阳平。”
《三国志·夏侯渊传》有详细记载:
“备夜烧围鹿角,渊使张郃护东围,自将轻兵护南围。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兵半助郃,为备所袭,战死。”
《三国志》记载了夏侯渊战死的具体过程,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只是在破坏夏侯渊在定军山下修筑的工事,就让夏侯渊沉不住气,以一军主帅的身份,亲自跑来抢修工事,加上刘备又同时袭击张郃,夏侯渊不得不把自己的本部军队分了一半给张郃,这就让自己处于不利位置,遭到了灭顶之灾。
至此,张郃率残军退回阳平关,刘备已经绝对控制了汉水南岸,从两个方向成功地包夹了曹军。
为了救援汉中,曹操亲自从长安出发,从褒斜道赶来。
而此时已经占尽优势的刘备,气定神闲的说了一句“来也没用”。
《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后来的情况确实如此,“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胡三省为此做注解释道,亡者逃亡也。曹操和刘备对峙其间,到底遭遇到了什么巨大的困难,竟然导致逃亡的人数与日俱增呢?
友情提示:点击可以查看大图
曹操从褒斜道来,利用汉江运送粮食补给至阳平关,刘备这个时候派黄忠和赵云进军到汉水南侧的北山故城去袭击曹军的补给线,这个故城在哪里呢?
《水经·沔水注》:
“沔水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南对定军山。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容裘溪水注之。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
刘备在占有定军山后,攻守之便俱在自己的优势再一次显现出来了,如果没有定军山作为根据,刘备是不可能轻易跨越漾家河,进军到故城和北山的。
《云别传》: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
这就是说黄忠和赵云利用故城和北山作为据点,不断骚扰曹军的汉江运输粮道,使得曹操在汉中的局面一天天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刘备所说“我必有汉川”的底气所在,刘备依托险要地势和曹操相持,并不和曹军决战,又不断袭击曹军的补给线,而曹军的补给需要通过褒斜道穿越莽莽秦岭从关中运来,久而久之,曹军就出现了之前提到的“亡者日多”的情况,这和后来诸葛亮出祁山和司马懿的对峙何其相似!在古典时代的战争中,背靠秦岭的一方,始终承受着巨大的后勤压力,自然处于劣势。
汉中市古汉台,汉中在三国时期,是魏蜀争夺的焦点所在。
在取得汉中之后,刘备自封汉中王,这是刘备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注:文中地图为本人自制,所有照片均为本人实地拍摄,如需引用,请先征得本人许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