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山药书记rdquo邓冬 [复制链接]

1#

“山药书记”——邓冬

(邓冬,男,汉族,*员,年生,云南宣威人。年3月任云南省曲靖市宣威市双河乡梨树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因成绩突出,年底被宣威市委市*府任命为双河乡*委副书记(挂职)、扶贫工作队大队长。)夏日清晨,云南省曲靖宣威市双河乡梨树坪村碧绿的田野上一片繁忙,驻村扶贫第一书记邓冬一早就同村民们忙着给长得快有一人高的山药藤搭架子。年从部队转业至曲靖供电局工作,年3月驻村扶贫,邓冬开动脑筋扶贫又扶志,自学山药种植并在全乡推广,连续四年为大山里的孩子开展公益夏令营。因工作突出,年底被宣威市委任命为双河乡*委副书记(挂职)、扶贫工作队大队长。邓冬的故事,抖音的“野生”粉丝有1.5万人,年7月被聘为“共青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全国青年榜样组讲师,云南省委宣威部“我和我的祖国”宣讲团讲师,今年5月被表彰为全国优秀驻村团干部。受邀为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南昌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学生讲述驻村扶贫故事,随后被复旦大学聘为青年讲师。自学山药种植技术因地制宜强产业梨树坪村位于云贵交界的一座大山顶上,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可生活并非如花似锦:这里山高坡陡,村里世代种植玉米、洋芋,没有任何支撑产业。全村户人就有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6.17%,是全乡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扶贫要扶根,产业扶贫是抓手。年驻村扶贫后,针对当地雨水少等实际情况,便开始了一番摸底调研。在走访中他留心观察,发现村子周围的山边上长着很多野山药,村民也经常挖来吃。既然野生的可以,应该是具备种植环境。山药能当药又能当菜,好保存,价格还高,那么村里可不可以种?没有十足把握,不能贸然推广。那然要干,何不自己先动手试试?说干就干,他租了一亩地试种,不懂就上网学,听说哪个地方种过就用休息时间到实地观摩求教,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山药种植技术和经验。当年试种的山药亩产达到斤。他还专门邀请了沃尔玛超市的检测人员实地检测,结果显示品质非常好,山药进入超市销售,卖了多元,并和超市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可当他把种山药的想法告诉村民后,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种。大家都担心收成、担心销路,觉得还是种祖辈传下来的玉米、洋芋心里踏实。他挨家挨户做工作,给他们讲试种的经验,希望解除大家的顾虑,但还是没人愿意。情急之下,他拍着胸脯向村民们保证:“卖不出去直接拉到我家,我用私人钱全部都买了!”但还是收效甚微,愿意种的人寥寥无几。“从来没种过,不晓得搞不搞得成。”贫困户聂仁彦和大家一样,内心拒绝。要发展产业,示范带动很重要。为了说服贫困户种植山药,他带领村委会和工作队挨家挨户做工作,召开20多场群众会宣传山药种植和*策,带领贫困户进城考察山药市场,出去参观学习了一圈,又开展“田间课堂”,好多人动心了,25户贫困户同意试着种山药。聂仁彦也跟着试了试。他家去年种了12亩山药,单项收益就6万多元。跑断腿,喊破嘴,不如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甜头。“亩均增收元以上,山药书记‘名不虚传’。”心里有底,今年聂仁彦家一口气种了20多亩山药。从浅生槽种植,推广到彩条布种植、打孔种植3种种植技术。从买山药种子到自己培育种苗并向邻近省份出售。从25户发展到全乡户贫困户,从10亩推广到多亩。借助地方*府和单位的扶贫资金,形成全市产业发展示范点,引入农业公司开启订单农业模式打开销路,邓冬仅用了三年时间。“说一千道一万,多途径帮助村民增收是关键。”用同样的思路,邓冬同时推广中草药种植,目前,丹参、牡丹、*精、芍药、白芨等全乡种了亩。两项产业为村级集体经济贡献率占95%。他还开设了抖音账号,制作各种山药种植技术课程和分享扶贫故事,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扶贫,粉丝达到1.5万人,获赞26万次。去年7月,他先后被团中央聘为“团中央青年讲师团”全国青年榜样组讲师,被云南省委宣传部聘为“我和我的祖国”宣讲团讲师,并受邀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宣讲驻村经验,成为全省驻村工作队中的一面旗帜。连续4年组织公益夏令营,撒下向上向善的种子其实,年底,在“挂包帮”(“挂包帮”是云南建立健全全省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定点挂钩扶贫工作长效机制的简称)时,邓冬便与梨树坪有了不解之缘。一次走访时,他注意到村里徐承路、徐亚妮两个孤儿一直盯着电视夏令营广告。“养正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邓冬萌生了针对贫困户子女和孤儿组织短期公益夏令营的想法。他想利用夏令营的形式,磨砺贫困孩子的意识,也为他们创造一次认识山外世界的机会,给他们的青葱岁月带去一场别样的体验。*事训练,攀岩,参观科技馆、博物馆、重点中学,了解消防和特警部门,看直升机……四年来,邓冬倾尽所能协调各方资源,“扶志筑梦、自强不息”大型公益夏令营活动得到了宣威市委*府各部门的支持和多家民营企业赞助,目前共开展了四年活动。年只有梨树坪村10多个孩子参加,后面三年名额扩大到宣威市20多个乡镇全市,共多个孩子得以走出大山,看到了“诗和远方”。10天活动能够带给孩子们的实在太少。要是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能回村更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年,邓冬建起了扶贫工厂,引进了车饰、塑料花等手工代加工项目。电话不行,就到务工地说服他们,*人那种永不服输、永不言弃的精神感动了大家。终于“找回”6户父母,他们除了种植,得闲时做做手工,一个月也能赚个元左右。“可以明显看到孩子们的笑容多了起来。”邓冬说。他*点子多。这期间还成立助学基金,策划为留守儿童过生日、为留守老人免费拍照、捐建图书馆,还创建了爱心超市,让群众通过劳动换取积分兑换物品,通过这些活动,慢慢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并广泛调动社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年,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指导,芒果TV、湖南经视频道联袂出品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乡村振兴纪实节目—《不负青春不负村》,他成为了该节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9位主人公之一,节目播出后,播放量超过多万次,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响。“战疫先锋”捐50吨菜抵鄂情暖“疫”线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邓冬便成为了疫情防控“带头人”,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开始坚守,为全村、乡疫情防控忙碌奔波。“众人拾柴火焰高。战‘疫’,需要*员群众共同参与。”按照这个思路,邓冬组织梨树坪村*总支的*员积极参与到防疫工作中,在村里设置了多个路卡和3个疫情监测防控点,由*员和驻村工作队24小时轮流值班,边排查、边搞防疫宣传。划定*员责任区、成立*员突击队、发放宣传资料和告知书、张贴宣传标语、劝阻聚餐活动、排查外出回村人员、利用大喇叭宣传……在邓冬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以及村“两委”的努力下,梨树坪村防疫工作得到有序开展。作为双河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副组长,为了确保防疫人员的安全,疫情期间邓冬通过单位等多种途径协调争取防疫用品,向全乡疫情防控点捐赠防寒大衣60件、口罩只、消*液公斤。帮村民卖菜也是“山药书记”的大事之一。为了保证村民及附近村落生态蔬菜的上市不受疫情影响,邓冬联系上曲靖市麒麟区红源老家调味料有限公司,一天便卖出了8吨蔬菜。面对全国严峻的疫情形势,邓冬在做好乡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总觉得自己还可以想办法再做点什么。能做些什么呢?各类储备物资告急、米面粮油驰援武汉……看到一条条爱心接力的消息,邓冬心里有了主意。村里种的大量生态蔬菜正值采摘季节,要是大家伙愿意捐赠,昼夜不停运输,不用一天时间就可送到湖北。经过与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以及村委会干部、村合作社商量,2月15日一早,邓冬通过村广播大喇叭,发出向湖北捐赠蔬菜的倡议,随后*员、群众纷纷响应。村民积极响应号召的情景令人振奋,但如何联系车辆?怎么送到湖北?哪些单位接收蔬菜?邓冬又开始为运输及物资捐赠等难题奔忙。两天,他打了多个电话,快速协调联系各方办理通关手续。联系好运输车辆,他带领驻村工作队、*员、群众、青年志愿者们铆足干劲,砍菜、背菜、装车,几个小时后,50吨新鲜的蔬菜就全部装车完毕。历经20多小时,50吨生态蔬菜最终顺利抵达湖北省汉川市,用医院、汉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汉川市儿童福利院等机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众志成城、克难奋进,每个*员都应冲锋在前。”邓冬说。“想都是问题,干才有出路。干着干着路就宽了。”“既然要干,就要干好,干出彩!”“不能驻村几年,这里山河不改、村貌依旧。”……邓冬话语里的扶贫初心很简单——不负青春不负村。今年4月,全村接受第三方验收脱贫出列,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就业、创业,邓冬依然忙碌着,他筹备的山药初加工厂即将建成,山药、中草药两条加工生产线可带动全乡产业后续持续发展,“家门口就业好处多,管娃、致富两不误,我非常希望更多的村民能回到家乡,振兴乡村。”邓冬说。坚信在这个“实干家”的带领下,梨树坪村、双河乡未来可期!责编:SuWon监制:董生兰终审:排华

免责声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