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汉重点中学汉阳一中为何不在汉阳区而 [复制链接]

1#
(汉阳一中俯拍图片,图片为邓眼看世界摄影)

截止年12月,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占地面积亩,设高中3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余人,在职教职工人。

但是,更多的武汉人一听“汉阳一中”这个名字,感觉在汉阳区,很多人绝对想不到“汉阳一中”其实在武汉市的蔡甸城区蔡甸大街上,在武汉地铁4号线的临嶂大道站与新庙村站的中间。

汉阳一中始建于年,其前身是汉阳府中学前堂,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悠久历史。年,学校更名为湖北省汉阳县第一中学;年,更名为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

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年被评为武汉市示范中学、重点中学,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高中,年10月顺利通过了省级示范高中的复评。

很多外地人包括很多湖北人武汉人就要问了:为什么汉阳一中在蔡甸呢?那应该是蔡甸一中呀?其实大家不了解蔡甸区与汉阳县汉阳区的关系。蔡甸区原来叫汉阳县,原来的孝感专区汉阳县面积与管辖地很大,包括现在的孝感市的汉川市以及东西湖区、汉南区,武汉经济开发区,现蔡甸区以及现汉阳区部分地区都属汉阳县管辖。汉阳县是个老地名,在三国时期就有这个地名。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汉阳县。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史书》、《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历代文献关于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荀子《劝学篇》中亦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已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方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绪十五年(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年修复。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之所以要大篇幅的介绍”知音故事“,因为蔡甸区的名片“知音故里”。

武汉现在有九大名高,但是前几十年,上世纪70-80年代,汉阳一中名气很大,出了很多知名人物,一说汉阳一中,大家都竖起大拇指。

现在的汉阳一中是新修建的,原汉阳一中位于蔡甸区汉阳大街与文兴路交汇处,汉阳大街原是蔡甸城区最繁华的主干道,现在才让位于蔡甸大街。而文兴路的名称就是因为老汉阳一中而命名的。

学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